本站提供:1.专属网院交流QQ群、微信群  2.统考大学英语B和计算机在线一对一辅导 3.在线作业、
挂课件  4.北京地区学位英语一对一辅导  5.毕业论文全程指导、查重降重  6.答辩演讲指导

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

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
  【摘要】目的:探讨临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用羟氯喹治疗的临床有效性。方法: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-2014年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4例,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,每组各有患者27例。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口服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,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羟氯喹治疗。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SLEDAI评分、ALB和C3水平以及2组的不适症状发生情况。结果:2组治疗前的SLEDAI分值、ALB与C3水平相仿(P>0.05);经治疗后,2组各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改善,且以观察组改善更显著(P<0.05)。在不适症状方面,2组治疗期间均有不适症状发生,但对比差异不明显(P>0.05)。结论: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实施羟氯喹治疗有确切疗效,且安全可靠,值得普及应用。
  【关键词】 羟氯喹;系统性红斑狼疮;临床有效性
  系统性红斑狼疮(SLE)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疾患,多呈慢性系统性表现,极易对患者多项脏器系统造成损伤。据有关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约有30.13~70.41/10万人口患上本病,要较国际的12~39/10万更高,因本病而致死者更是达到了7.1%[1]。积极的临床救治,对改善患者预后、延长其生存期显得至关重要。因此,本研究拟定不同用药方案对54例病例进行了分组施救与分析,结果令人难满意。现报道如下。
  1 资料与方法
  1.1 一般资料
  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-2014年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4例,男性患者4例,女性患者50例;年龄段在21~64岁之间,平均是(35.7±4.7)岁;所有入组者均与美国风湿病学会发布的相关诊断指南相符合[1],排除有心内科严重合并症、意识障碍及药物过敏体质者。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,每组各有患者27。2组在性别、年龄等普通资料上相仿,不具统计学意义,即P>0.05,存在可比条件。
  1.2 方法
  确诊后,即刻对2组病例提供泼尼松片治疗,根据患者病情,每日清晨给予0. 5mg/kg至1mg/kg服用,2周后逐步减量。在此条件下,为对照组提供甲氨蝶呤治疗,每次10mg,每周服用1次;观察组实施羟氯喹治疗,每次剂量0.4g,每日早晚服用1次,部分需长时间维持治疗者,宜将每日剂量调整成0.2g~0.4g。
  2组治疗期间停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,疗程均为6个月。
  1.3 观察指标
  观察2组病例治疗前后阶段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评分(SLEDAI)情况,同时通过实验室检查其白蛋白(ALB)、补体C3等参数水平,记录好并发症发生率。
  1.4 统计学方法
 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录入至SPSS17.0版本软件中处理,其中计数与计量资料的检验各以卡方和t形式描述,以P<0.05对数据的统计学意义加以校验。
  2 结果
  2.1 临床治疗结局
  2组治疗前的SLEDAI分值、ALB与C3水平相仿(P>0.05);经治疗后,2组各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改善,且以观察组改善更显著(P<0.05)。详见表1。
  表1 两组病例的临床治疗结局
  组别例数阶段SLEDAI(分)ALB(g/L)C3(g/L)
  观察组27治疗前13.49±2.1228.04±4.830.66±0.37
  治疗后7.38±1.5237.32±5.771.44±0.73
  对照组27治疗前13.28±2.3528.16±4.750.71±0.43
  治疗后10.07±1.8831.87±5.040.84±0.48
  2.2 药物安全性评价
  治疗期间,2组均有患者出现恶心呕吐、头晕与反酸等不适。其中观察组共2例(7.4%)出现上述不适,与对照组的3例(11.1%)相仿,不具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
  3 讨论
 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是因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大量的T细胞和B细胞,导致淋巴细胞被异常克隆与活化,自身抗体、免疫复合物等分泌水平上升,给人体各脏器及功能系统造成相当程度的损伤所致[2]。目前,医学界及学术界针对本病的致病因素尚无明确认定,但有部分学者认为,生活环境、内分泌不正常、免疫系统紊乱以及遗传问题等几种因素与其发生、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。一旦患病,往往容易导致患者多项器官及功能系统受累,促使其免疫调节系统发生明显改变。糖皮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等传统疗法对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,但长期使用可能对患者造成多种毒副作用,诸如骨髓抑制、高血压及糖尿病等。出于对患者治疗耐受性与用药安全性考虑,近几年有医院逐步采用羟氯喹治疗本病,均取得更理想疗效。
  羟氯喹是一种喹诺酮类抗炎药,其主要成分是4-氨基喹啉,能够通过抑制细胞膜中的溶酶体,增强溶酶体的稳定性,并对淋巴细胞、IL-1A及TNF等起阻滞作用,以此来消除炎症因子,缓和体外的淋巴细胞反应,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病症颇具治疗效果。并且,据刘丹等[2]介绍,羟氯喹对紫外线暴露下造成的CD4+T细胞还具有灭活性,能够调节皮肤组织对紫外线的吸收,以此来起到修复皮损的作用。本研究显示,观察组经羟氯喹治疗后,其SLEDAI评分改善更明显,ALB、C3等参数水平升高越显著,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(P<0.05),且治疗期间不适症状较轻微,有可靠的安全性。研究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[2-3]。值得注意的是:(1)羟氯喹治疗前,需明确患者的疾病史、过敏史等,以免增加毒副反应。(2)治疗期间,告知患者尽量避免日晒、过度劳累,尽量保持乐观心态等,对患者尽早恢复有促进效果。
  综上所述,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实施羟氯喹治疗有确切疗效,且安全可靠,值得普及应用。
  参考文献:
  [1]王雪峰,但东梅,潘晓兰,等.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[J].中国保健营养,2013,3(3):1408-1409.
  [2]刘丹,沈斯瑶,陈庆平.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皮肤损害的临床观察[J].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,2012,15(4):538-539.
  [3]王燕.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[J].大家健康,2013,7(11):108-109.